VIII. 光学

本篇笔记主要介绍了光学的三个重要章节: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和光的偏振。在光的干涉部分,详细讨论了光源的基本概念、折射率、光程等基础知识,以及杨氏双缝实验、洛埃镜实验和薄膜干涉等典型实验。在光的衍射部分,介绍了惠更斯原理,并对单缝衍射和光栅衍射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在光的偏振部分,讨论了不同类型的光束、偏振片的原理,以及马吕斯定律和布儒斯特定律等重要规律。(由 claude-3.5-sonnet 生成摘要)

1. Ch20 光的干涉

1.1. 光的基本概念

  • 光源:能够发射光波的物体称为光源。
    • 热辐射光源:将热能转化为辐射。
    • 冷光源:与周围温度相同,不需要加热。
    • 普通光源:激发态原子的自发辐射,频率、相位、振动方向或传播方向不相同;谱线宽度 Δλ:103101 nm\Delta \lambda: 10^{-3} \sim 10^{-1} \text{ nm}
    • 激光光源:原子的受激辐射,频率、相位、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都相同;谱线宽度 Δλ:109 nm\Delta \lambda: 10^{-9}\text{ nm}
  • 单色光与复色光
    • 单色光:具有单一频率的光波。
    • 复色光:不同频率单色光的混合光。
  • 光强:
    • 谱线宽度 Δλ\Delta \lambda:谱线在光强 I0/2I_{0}/2 处的波长范围。
  • 折射率:同频率的光波在不同介质中,其波速和波长不一样。
    • 设光在真空中的波速为 c0c_{0},则在 折射率nn 的介质中的波速 cc 满足 n=c0cn=\dfrac{c_{0}}{c}
    • 设光在真空中的波长为 λ\lambda,则在 折射率nn 的介质中的波长 λn=cν=λn\lambda_{n} = \dfrac{c}{\nu} =\dfrac{\lambda}{n}
  • 光程:光在折射率为 nn 的介质中经过的路程为 rr 时,称 L=nrL=nr 为光程。
    • 这是为了方便计算光的相位变化所定义的概念,因为经过光程为 LL 所引起的相位差变化为:Δφ=2πrλn=2πλnr=2πλL\Delta \varphi = 2\pi \dfrac{r}{\lambda_{n}} = \dfrac{2\pi}{\lambda} nr=\dfrac{2\pi}{\lambda} Lλ\lambda:真空中的波长)。
    • 等光程性:光线通过透镜会改变它的传播方向,但不产生附加的光程差。即,物点与象点之间各光线的光程都相等,观测仪器不会带来附加的光程差。
  • 半波损失:如果光是从光束介质传向光密介质,则在其分界面上反射时将发生 半波损失,即相位有 π\pi 的突变。折射波没有半波损失。

1.2. 光的干涉

设符合相干条件的两光矢量 E1,E2E_{1},E_{2} 在其原点有:

E1=E10cos(ωt+φ10)E2=E20cos(ωt+φ20)\begin{aligned}E_1&=E_{10}\cos(\omega t+\varphi_{10})\\ E_2&=E_{20}\cos(\omega t+\varphi_{20})\end{aligned}

则在 PP 点:

E1=E10cos(ωt2πn1r1/λ+φ10)E2=E20cos(ωt2πn2r2/λ+φ20)(2πniri/λ (i=1,2): 从光源 S 到 P 的相位变化量)\begin{aligned}&E_1=E_{10}\cos(\omega t-{\color{green}2\pi n_{1}r_1/\lambda}+\varphi_{10})\\ &E_2=E_{20}\cos(\omega t-{\color{green}2\pi n_{2}r_2/\lambda}+\varphi_{20})\\ &({\color{green}2\pi n_{i}r_{{i}}/\lambda\ (i=1,2)}\text{: 从光源 }S\text{ 到 }P\text{ 的相位变化量})\end{aligned}

矢量合成的结果为:

E02=E102+E202+2E10E20cosΔφΔφ=(φ20φ10)2πλ(n2r2n1r1)\begin{aligned}E_0^2=E_{10}^2+E_{20}^2+2E_{10}E_{20}\cos\Delta\varphi\\ \Delta\varphi=(\varphi_{20}-\varphi_{10})-\frac{2\pi}\lambda(n_{2}r_2-n_{1}r_1)\end{aligned}

则光发生干涉的判据为:

Δφ={±2kπ,k=0,1,2, (干涉加强)±(2k+1)π,k=0,1,2, (干涉减弱)\Delta \varphi = \begin{cases}\pm 2k \pi,\quad &k = 0, 1, 2, \ldots\ (\text{干涉加强})\\ \pm (2k+1) \pi, \quad &k=0, 1, 2,\ldots\ (\text{干涉减弱})\end{cases}

φ10=φ20\varphi_{10} = \varphi_{20} 时,用 δ=n2r2n1r1=L2L1\delta=n_{2}r_{2}-n_{1}r_{1}=L_2-L_{1} 来表示光程差,则有

δ={±(2k)λ2,k=0,1,2,... (干涉加强)±(2k+1)λ2,k=0,1,2,... (干涉减弱)\delta = \begin{cases}\pm (2k) \frac{\lambda}{2},&\quad k=0,1,2,...\ (\text{干涉加强})\\\pm(2k+1)\frac\lambda2,&\quad k=0,1,2,...\ (\text{干涉减弱})\end{cases}
  • 光的干涉条件: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
    • 相干光的获得方法
      • 分波阵面法:同一波阵面的不同部分分离出两束相干光。
      • 分振幅法:反射光和折射光作为两束相干光。
  • 杨氏双缝实验(利用分波阵面法获得相干光)
    • 一般认为实验在真空(或空气)中进行,则光程差为:δ=r2r1dsinθdtanθ=dxD\delta = r_{2} - r_{1} \approx d \sin \theta \approx d \tan \theta = d \cdot \dfrac{x}{D}
    • 相邻两明纹(或暗纹)的间距,实际上就是光程差改变 λ\lambda 的位置,有 Δx=Ddλ\Delta x = \dfrac{D}{d} \lambda
    • 屏中心处由于 δ=r2r1=0\delta = r_{2}-r_{1} = 0,是相长干涉,称为 中央亮纹,故有:明条纹 x±k=±kDdλx_{\pm k}= \pm k \dfrac{D}{d} \lambda,暗条纹 x±k=±(2k+1)D2dλx_{\pm k} = \pm (2k+1) \dfrac{D}{2d} \lambda
    • 推论:Δxλ\Delta x\propto\lambda,故复色光做实验时,红光在外,紫光在内。
  • 洛埃镜实验(也是利用分波阵面法获得相干光)
    • 将屏幕移至 NMNM 的位置,两光束到 NN 点的几何路径相同位相差为零,但在 NN 处出现的是暗点,这说明反射光有 半波损失
  • 薄膜干涉
    • 等倾干涉(厚度均匀的薄膜产生的干涉)
      • 单色光照射到平行的平面薄膜上,在 AA 点产生反射和折射,形成 a,ba,b 两光束,其光程差为:δ=n2(AC+CB)n1AD+δ\delta = n_{2} (AC + CB) - n_{1} AD + \delta'
        • 其中 δ\delta' 是半波损失产生的附加光程差:
          • n1>n2>n3n_{1}>n_{2}>n_{3}n1<n2<n3n_{1}<n_{2}<n_{3} 时,δ=0\delta'=0
          • n1<n2>n3n_{1} < n_{2} > n_{3}n1>n2<n3n_{1} > n_{2} < n_{3} 时,δ=λ2\delta'=\dfrac{\lambda}{2}
        • 推论: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程差为:δ=2n2e+δ\color{blue}\delta = 2n_{2} e + \delta'
    • 等厚干涉(厚度不均匀的薄膜产生的干涉)
      • 劈尖膜干涉
        • nn 为中间介质折射率,ee 为该位置薄膜厚度,则光程差为:δ=2ne+λ2\color{blue} \delta = 2ne + \dfrac{\lambda}{2}(两束反射光应刚好一个有半波损失另一个没有)。
        • 相邻两明纹(或暗纹)之间的距离为 l=λ2nsinθl=\dfrac{\lambda}{2 n \sin \theta},与膜的厚度 ee 无关。
      • 牛顿环
        • 同理,设对应位置的厚度为 ee,则光程差也是:δ=2ne+λ2\delta = 2ne + \dfrac{\lambda}{2}
        • 设半径为 rr,曲率半径为 RR,则对应厚度可以用 er22R\color{blue}e \approx \dfrac{r^{2}}{2R} 近似计算。
        • 代入解得 kk 级明环半径为 rk=(k12)Rλr_{k}=\sqrt{\left( k-\dfrac{1}{2}\right) R \lambda}kk 级暗环半径为 rk=kRλr_{k}=\sqrt{kR\lambda},注意牛顿环中间是一个暗斑。
  • 光的干涉的应用(注意判断半波损失)
    • 增透膜:利用薄膜干涉使反射光减小。
    • 高反射膜:利用薄膜干涉折射光减小。

2. Ch21 光的衍射

  • 光的衍射现象:光在传播过程中,绕过障碍物而偏离了直线传播的现象。
  • 惠更斯原理:媒质中波源 SS 所到达的任一点都可以看作一个新的子波源;这些子波源向空间发射球面子波,在以后的任一时刻,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波在该时刻的新的波阵面。——解决了波的传播方向问题
  • 光的衍射的分类
    • 菲涅尔(近场)衍射:是指当光源和接收屏离障碍物(衍射屏)的距离为有限远时,或两者之一离衍射屏的距离为有限远时,所发生的衍射现象。
    • 夫琅禾费(远场)衍射:是指衍射屏离光源和接收屏无限远的衍射,相当于入射光和衍射光都为平行光。实验上可利用两个透镜来实现。
  • 单缝衍射:设平行光垂直入射单缝(如果不是垂直入射,而是存在入射角 ii,则将下面的 sinθ\sin \theta 替换为 sinθ+sini\sin \theta +\sin i)。
    • θ\theta 不大时,sinθtanθ=xf\sin \theta \approx \tan \theta = \dfrac{x}{f}
    • 单个半波带宽度为 λ2\dfrac{\lambda}{2}
      • 明暗条纹
        • 中央明纹中心:θ=0\theta=0,注意宽度是其他明纹的两倍。
        • 暗纹中心:asinθ=±kλ,k=1,2,a \sin \theta = \pm k \lambda,\quad k=1,2,\cdots
        • 明纹中心:asinθ=±(2k+1)λ2,k=1,2,a \sin \theta = \pm (2k+1) \dfrac{\lambda}{2}, \quad k=1,2,\cdots
  • 光栅衍射
    • 光栅常数 d=a+bd=a+b,其中 aa 为透光缝的宽度,bb 为不透光裂痕的宽度。
    • 主极大明纹dsinθ=±kλ, k=0,1,2,d \sin \theta = \pm k \lambda,\ k=0,1,2,\cdots 满足该方程的 θ\theta 初可以看到明纹。由于 π2<θ<π2-\dfrac{\pi}{2} < \theta < \dfrac{\pi}{2},主极大明纹的个数是有限的
    • 缺级:某些衍射角 θ\theta 同时满足光栅方程和单缝衍射的暗纹条件吗,此时原定的主极大明纹就会变成暗纹:{asinθ=k1λ(单缝衍射暗纹)dsinθ=k2λ(光栅主极大)k2=dak1\begin{cases}a \sin \theta = k_{1} \lambda \quad \text{(单缝衍射暗纹)}\\ d \sin \theta = k_{2} \lambda \quad \text{(光栅主极大)}\end{cases} \Longrightarrow {\color{blue}k_{2} = \dfrac{d}{a} k_{1}}
    • 光栅分辨本领 R=λΔλ=kN\color{blue}R=\dfrac{\overline{\lambda}}{\Delta \lambda} = k N。TBD。

3. Ch22 光的偏振

  • 光束的分类
    • 线偏振光:空间各点的光矢量都沿同一个固定的方向振动。
    • 自然光:两个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相位差随机、等振幅的线偏振光组合。
    • 部分偏振光:介于自然光和线偏振光之间,振动在各个方向上的振幅不同。
  • 偏振片:(理想偏振片)平行于指定方向的振动分量完全通过,垂直于指定方向的振动分量完全吸收。
  • 马吕斯定律:设起偏器和检偏器的偏振化方向成 α\alpha 角,入射到检偏器的光强为 I1I_{1},透射光强为 I2I_{2},则 I=I0cos2α\color{blue} I = I_{0} \cos^{2} \alpha
    • α=0\alpha=0I=Imax=I0I=I_{\max} = I_{0};当 α=π2\alpha=\dfrac{\pi}{2} 时,I=0I=0
  • 布儒斯特定律:当光线以 iBi_{B} (称为 布儒斯特角)入射并且满足 iB+r=90°\color{blue}i_{B} +r =90\degree 时,反射光线是完全偏振光,而折射光线仍是部分偏振光,且 taniB=n2n1=n21\color{blue}\tan i_{B}=\dfrac{n_{2}}{n_{1}}=n_{21}

评论

TABLE OF CONTENTS

1. Ch20 光的干涉
1.1. 光的基本概念
1.2. 光的干涉
2. Ch21 光的衍射
3. Ch22 光的偏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