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笔记介绍了计算机系统中的内存层次结构及其关键技术。首先讨论了 SRAM 和 DRAM 两种基本的内存技术,并引入内存层次的概念。随后详细阐述了 Cache 的工作原理,包括直接映射、全相连和组相连三种映射策略,以及处理 Cache 命中与缺失的各种策略。最后介绍了虚拟内存技术,重点讨论了页表的概念和 TLB 的应用,以及它们在地址转换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这些技术的结合,计算机系统得以在保证性能的同时有效管理内存资源。(由 claude-3.5-sonnet 生成摘要)
1. Memory Hierarchy
在前文中,我们将 instruction 和 data 存储在内存中,而内存的读写也有快慢之分,这里介绍两种常用的内存技术:
- 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SRAM):
- 数据存储在晶体管中(通常用 6-8 个晶体管表示一个位),无需刷新
- 读写速度快,但是空间(指占用的物理空间)占用高。
- 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 数据存储在电容中,需要定期刷新
- 读写速度慢(一般是 SRAM 的 5-10 倍),但是空间占用低。
显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内存数据都用 SRAM 存储,只能将其中一小部分放在 SRAM 中(一般是缓存(cache)),而大部分放在 DRAM 中(一般是 主存(main memory)),这就是 内存层级(memory hierarchy) 的概念。
2. Cache
由于 CPU 的执行速度远快于主存(使用了 DRAM)的速度,如果直接从 DRAM 中读写数据,CPU 就必须为了等待主存而暂停若干个时钟周期,这就是 CPU 与主存速度不匹配产生的矛盾。为此我们需要引入 cache 技术。可以关注到程序对内存的访问有如下特点:
- 时间局部性(temporal locality),即近期访问的项目很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再次被访问。例如循环中的指令、induction variables (循环中用来计数的变量) 等。
- 空间局部性(spatial locality),即近期访问项目附近的项目也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再次被访问。例如连续的指令执行,或者数组变量等。
利用好这些性质,我们可以设计 cache 来在合理成本的代价下大幅优化对内存的读写速度。
2.1. Cache Mapping Strategies
问题 | 直接映射 | 全相连 | 组相连 |
---|---|---|---|
Q1: Block Placement | 每个块只能映射到缓存中的一个位置:地址 MOD 缓存块数量 | 块可以放置在缓存中的任意位置 | 块可以放置在一个组中的任意位置,地址 MOD 组数量;-路组相连缓存中,每组有 个块 |
Q2: Block Identification | 使用索引字段选择块(直接映射) | 使用标签字段匹配块地址 | 使用索引字段选择组,使用标签字段匹配组内块地址 |
Q3: Block Replacement | 不存在替换问题,因为每个块只能映射到一个固定位置 | 替换策略包括随机替换、LRU(最近最少使用)、FIFO(先进先出) | 在组内进行替换,替换策略包括随机替换、LRU(最近最少使用)、FIFO(先进先出) |
2.1.1. Direct Map
将相邻的若干个 byte 合并为一个 块(block),下文关于 cache 的讨论都是以 block 作为基本单元进行的。我们将 byte address 的低若干位(称为 byte offset)拿掉,就可以得到对应的 block address。则一个 block 中包含 个 bytes。 Block
直接映射(direct map) 的策略是将每个内存中的 block 唯一映射到一个缓存的 block 中。
如上图所示:memory 有 个 block,cache 有 个 block,直接根据 memory 地址的低 3 位作为 cache 地址。我们将这个低 3 位称为 索引(index)。
为了知道 cache 中实际存放的到底是 memory 中的哪个 block,我们在 cache 中还需要存储 memory 地址的高几位(上图中就是高 2 位)。我们将这个高 2 位成为 标签(tag)。
另外,我们需要一个 有效位(valid bit) 来判断 cache 中存储的这个 block 是否是有效的。初始时全部无效,valid bit 为 0;当从内存中取出一个 block 后,就变成有效的了,valid bit 为 1。cache hit 当且仅当 valid bit 为 1 且 tag 与目标地址一致。
- tag:用于标识对应内存块的唯一性
- index:用于定位缓存中块的位置
- offset / byte offset:用于定位块内具体的数据
Tip: direct map cache 相关计算题
2.1.2. Fully Associative
全相连(fully associative) 策略简单来说就是 block 可能存放到 cache 中的每一个位置(因为它们都有连线),但坏处是我们在判断 hit 时的复杂度大大增加(需要一次跟所有 cache 中的 block 比较看是否 hit)。
- 注意,全相连的实现中没有 index,无论在地址划分还是在 cache 空间中。
另外,在替换 cache block 时也有多种策略可以采用:
- 随机替换(random replacement):随机一个 cache 中的 block 进行替换(需要实现一个随机数生成算法)。
- 先进先出(first in first out, FIFO):即选择进入时间最少的 block 覆盖掉。
- 最近最少使用(least recently used, LRU):选择上一次使用时间距离现在最远的 block 覆盖掉(需要一些额外的位记录信息)。
2.1.3. Set Associative
组相连(set associative) 策略是一种介于直接映射策略和全相连策略的策略。即每个 block 根据其 block address 可以对应到一组 cache blocks 中。其中每一组中都采用全相连中介绍过的替换算法。
像上图就是一个 2-way set associative 的示意图,展示了数据在 set-associative 的 cache 中的去向。更严谨的,我们可以画出其原理图,以 4-way set associative 的 cache 为例(见下图),我们用一行表示一个组,并使用 MUX 在组中选择匹配的 line。
特别地,我们称组的大小为 associativity,则判断 hit 时需要比较的次数就等于 associativity。
2.2. Handling Hits & Misses
我们根据 read / write、hit / miss、inst / data 的情况进行分类讨论,这一部分的理解会在后文关系到性能计算。
- Read
- Hit:直接就从 cache 里读就好了
- Miss
- Data:从 memory 里把对应 block 拿到 cache,再读取相应内容。
- Inst:暂停 CPU 运行,从 memory 里把对应的 block 拿到 cache,从第一个 step 开始重新运行当前这条指令。
- Write
- Hit
- 写穿(write-through) 策略:每次写数据时既写在 cache 中,也写到 main memory 中。好处是 cache 和 main memory 始终是一致的。
- 一个常见的改进是引入 write buffer——即需要写入 main memory 时先加入到缓冲队列中,并允许 CPU 继续运行了。当 write buffer 满了的时候,也需要暂停处理器来做写入 main memory 的工作,直到 buffer 中有空闲的 entry。(因此,如果 main memory 的写入速率低于 CPU 产生写操作的速率,多大的缓冲都无济于事。)
- 写回(write-back) 策略:只将要修改的内容写在 cache 里,当这个 block 要被替换掉的时候才将对应的修改写回 main memory。这种情况需要在 cache 中额外创建一个 脏位(dirty bit) 用于记录该 block 是否发生或修改。这对于在同一个 block 中连续有多次修改情况优化是巨大的。
- 写穿(write-through) 策略:每次写数据时既写在 cache 中,也写到 main memory 中。好处是 cache 和 main memory 始终是一致的。
- Miss
- write-around 策略:直接在 main memory 中进行修改,不用拿到 cache 里了。一般搭配 write-through 策略。
- write-allocate 策略:先将对应 block 拿到 cache 中再写入。对于 write-back 策略,必须搭配这一策略。
- Hit
2.3. Cache Performance
注意到无论我们采用什么策略,都不能保证 cache 的每次访问都 hit。而一旦 miss,就需要等待若干时钟周期去访问主存,这一代价成为 miss penalty。在计算 cache 性能时,必须要考虑这一部分。
平均内存访问时间(average memory access time) 定义为:
一般用 CPU 时间来衡量 cache 性能,即在 CPU 执行时间的基础上加上因为 cache miss 而惩罚的时间:
- 读延迟周期:
- 写延迟周期:
- 如果 write buffer penalty 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 如果 block size 为 ,则 write miss penalty 近乎于 。
- 在 write-through 的 cache 中,read penalty 和 write penalty 可近似为相同的,由此得到:。
3. Virtual Memory
为了让多个程序可以共用一个地址,同时提高内存寻址空间,我们可以引入 虚拟内存(virtual memory) 的概念,这是相对于 物理内存(physical memory) 的而言的。当然,(需要用到的)数据还是需要被加载到物理内存中,本小节主要关注的是 虚拟地址(virtual address) 和 物理地址(physical address) 进行转换的技术。
3.1. Page Table
页(page) 是虚拟内存和物理内存的基本单元,可以类比 cache 中 block / line 的概念。一方面,我们利用了内存访问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减少对页表大小的要求,因为虚拟地址和物理地址的 page offset 部分是相同的,不需要转换。
通过虚拟内存技术,我们可以让程序访问超过物理内存本身限制的内存,这是通过和磁盘 的交互得到的,这其实比较类似于操作系统中 swap 内存的概念(但其实是两个东西)。也就是说,程序所需要的内存数据一开始在磁盘中,并通过虚拟地址的方式索引。等到程序用到时才从磁盘中取出加载到物理内存里,由于这一物理内存地址是实时分配的,我们需要通过一个 页表(page table) 记录虚拟内存到底被对应到了物理内存的哪一地址,根据这一物理地址我们才能在主存中查找数据。
当我们在 page table 中 miss 时,实际上就是发生了 页错误(page fault),即我们请求的页并不在主存中,而在 disk 中。当 page fault 发生时,一般由操作系统负责将对应页从磁盘中取出,并载入到主存中。这也是为什么使用虚拟内存技术时,一般只能使用 write back 策略而不能使用 write through 策略,因为对 disk 的写是极慢的,不能接受一旦 miss 就只能等待 disk 写。
有人把 cache 理解成 SRAM 层和主存(DRAM 层)的缓存,而把 page table 理解成 DRAM 层和 disk 的缓存。这种说法大体上是说得通的,但并不是很严谨。就比如,在 page table 中我们并不实际存储数据,而是只存放虚拟地址和物理地址的转换关系,数据仍是存储在物理内存(主存;DRAM 层)中。 Page table 是 DRAM 到 disk 的缓存?
因为 page table 中的每一个位置都可以存放任意一个物理地址(即每个虚拟地址都可能对应任一个物理地址),而课件把 page table 看成一种 DRAM 层到外部存储的 cache,从而说 page table 是 fully-associative 的。但这种全相连的实现方法是通过地址转换+根据物理地址寻址实现的,而不是 cache 的那种直接连线,两者还是有不小的区别的。不过共同点是我们都可以实现 LRU 策略等等(取决于在 page faults 发生时怎么操作)。 而如果换一个理解,把 page table 看作是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函数(假装是另一种定义地不太严谨的 cache?),那又可以说 page table 是 direct mapped 的。因为我们其实是直接根据虚拟地址在 page table 中查表,这和 direct mapped cache 的实现类似。 因此我觉得这个怎么说取决于具体语境,取决于你怎么理解。个人认为不必太纠结这个。 Page table 是 fully-associative 还是 direct mapped?
3.2. Translation-lookahead Buffer
注意到 page table 很大,需要存储在 DRAM 中。即和主存一样,对 page table 的访问其实是较慢的,那有没有什么办法给 page table 再实现一个缓存呢?这就是 快表(Translation-lookahead Buffer, TLB) 扮演的工作。TLB 放在 SRAM 中,一般采用组相连的策略(也可以是其他两种),作为 page table 的 cache。当 TLB 命中时,能直接返回 physical address,否则才需要在 page table 中重新查找。
如果把 TLB 和 page table 结合起来,并且考虑根据物理地址从 cache 和主存中找数据的步骤,就可以得到下面这张流程图,据此也很好分析课件中给出的 possible / impossible 判断。
- 如果 page table 中 miss,则不可能在 TLB 中 hit。因为 TLB 中的数据是从 page table 中取出并放入的。
- 如果在 page table 和 tlb 中 miss,则不可能在 cache 中 hit,因为页如果在 cache 中说明其有被分配物理地址,这种情况下一定能在 page table 中查到。
一般在组相连的 TLB 中使用 LRU 策略,但完整的 LRU 策略实现开销较大,一般采用一种近似的 LRU 策略。即在 TLB 中加入一个 rel bit。CPU 每隔一段时间将 rel bit 置 0,如果进行了访问就将 rel bit 置 1。当需要从 TLB 中移出 line 时,选择一个 rel bit 为 0 的行即可。
如果要实现写操作,我们在 TLB 中也需要实现 dirty bit。这是因为根据 write-back 策略,我们如果对一个页进行了修改,就必须把其 dirty bit 设置为 1。而根据 write-back 策略,这个页肯定已经被加载到 TLB 中,所以我们只需要在 TLB 中讲其 dirty bit 设置为 1,并且在这个页被移出 TLB 时把修改应用到 page table 中即可。 设想如果我们没有在 TLB 中实现 dirty bit,则每次标记 dirty bit 都需要对 page table 进行操作,这显然会带来额外的时间开销。 TLB 需要 dirty bit 吗?